欠发达地区,谁来做科普——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的科技志愿服务样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07-27 17:17:30

原标题:科学闪光者 欠发达地区,谁来做科普——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的科技志愿服务样本

踊跃参与科普实验互动的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制作航模飞机。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来到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回龙镇和坪村小学。受访者供图

付佳乐与指导教师一起为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展示趣味科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如果大哥哥大姐姐们能来学校,我还想再看看绿嘴鸭和小pì tī,能摸一摸就更好了。”从丹江湿地研学回来已经3个多月了,周王毅还依然挂念着当时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小动物。

周王毅是陕西省丹凤县寺坪初级中学的一名七年级学生,因为从小生活在秦岭大山中,所以他对学校和家周围山上的动植物了如指掌,但直到最近,他通过丹江湿地自然科普研学项目才知道小pì tī。“我还想认识更多的动物。”

前不久,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项目负责人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来自商洛学院的大学生科技服务志愿者,把科协的科普大篷车开到乡间田野,深入到秦岭群山之中,为上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带去科学的活水。

“为什么这所高校的科技志愿服务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谁来做科普’这个问题。”商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陈淑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缘起一名农村大学生的愿望

谈到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的起源,很多志愿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与一名农村大学生的愿望有关。

2017年,付佳乐进入商洛学院读大一,在学校科创联合会的一场科普展演活动上,她看到了很多此前从未见过的科创展品:会飞的航模、手机遥控的机器人、用LED小灯组成的广州塔……看到这些展品的第一眼,付佳乐便在想:“如果我能把这些都带到乡下,带到家乡那边的学校去,给那里的孩子们看看就好了。”

付佳乐出生在陕西咸阳马栏的一个小山村,高中之前的时光都是在村里度过的。尽管村里的小学和初中有科学等课程,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付佳乐脑袋里的科技知识大多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讲述。

“课本插图应该算是最生动的课程素材了。”付佳乐说,直至到县里读高中,她才第一次见到了科普展演,那也是高中期间唯一一次科普展演。

从农村走出来,付佳乐深知早期科普启蒙的重要性。“社团的学长当时说可以联系周边学校,把这些科普展品拿给学生看。”为了让远在大山农村里的孩子能看到这些展品,开阔眼界,付佳乐决定加入科创联合会。在这里,她遇到了有同样想法的杨化俊。

用小马达搭配鸡毛做除尘器,成为班里第一个敢站上讲台辅助老师进行电路实验的人……从小就热衷于各种科技发明的杨化俊刚进大学,就加入了科创联合会,出色的技术让他很快就成为学校科创联合会的负责人。“在社团,我们平常就会做一些小的科技制作,开展一些科普展演活动,但很少去乡村。”因此,在听到付佳乐的愿望后,杨化俊感觉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来到商洛之后,杨化俊了解到当地山区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桌椅、板凳、教室、操场等基础设施比我们小时候要好得多,但是科普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在他看来,如果能有机会在乡村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将会是很好的启蒙。

“但凡有一个小朋友感兴趣,萌生出科学探索的种子,我都觉得很开心。”杨化俊说。

付佳乐和杨化俊在“带科普进入乡村学校”的想法上产生了共鸣。要把想法付诸实践,还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自2016年起,商洛学院开始施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面向全校招募服务基层的实践项目,在第一批根植地方项目“乡村科技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们的想法,“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建立,并逐渐走上正轨,商洛市科协也提供了科普大篷车在活动中使用。

“听到学生关于流动科技馆的故事和想法,我们很感动,学校科技处因此安排老师负责项目的指导工作。”商洛学院科技处处长程敏说。

“我们太缺能做科普的老师了”

在陈淑萍看来,缺少“能做科普的人”是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主要难题。

据介绍,商洛市科协目前有11名工作人员,其中科普部两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商洛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商洛市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36万人,其中乡村地区约2.4万人。“我们两个人要负责整个商洛市科普教育工作的协调开展。”陈淑萍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

“我们太缺能把科普讲生动的科学老师了。”陈淑萍对记者表示,在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科普工作大多是其他课程老师凭着热情兼职来做。

流动科技馆项目把高校的科普资源盘活了。据了解,商洛学院共有436名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参与流动科技馆项目,他们通过科技制作、科普展演、科普研学、科普讲解、特色实践等形式,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带去了科学启蒙。如今,除了大学生,还有很多老师参与到流动科技馆的项目中,王洋副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我加入这个项目是偶然,也是必然。”王洋告诉记者,2019年他的实验展演作品“昆虫琥珀标本的制作”获得了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的三等奖,学校科技处的老师发现这个内容很适合给学生做科普讲解。王洋也来自农村,他知道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收到邀请后,王洋便积极地投身到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中。

除了昆虫琥珀标本制作,王洋还把自己在螳螂生活习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讲给学生们听。“基础科学研究相对枯燥乏味,如果能把这里面有意思的发现及时科普出去,会很有意义。”

“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我想传递给同学们的。”王洋说。

据了解,目前商洛学院参加过学校流动科技馆科普活动的老师已超过50名,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相应的科普课程。“我们负责联系乡村学校收集具体需求,商洛学院那边则负责调配相应的科普资源。”陈淑萍说。

把乡村学生接到大山外去看世界

“展演完,准备从学校离开的时候,我们被围起来要签名,要联系方式。”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大学生科技志愿者杨昊源说。在乡村学校学生的眼中,流动科技馆的科技志愿者是“坐大巴来开展览的老师”,是他们争抢着要签名的“科技偶像”,更是“通向科学世界的一扇窗”。

但这扇窗还要开得更大。

光让孩子们看到、听到还不够,也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据了解,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所到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人甚至都没到过县城。

“同时,学校还有很多科普资源没办法带到乡村,比如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等,所以我们也想把学生们带出大山来学习。”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项目指导老师杨琳对记者说。

2022年,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项目团队根据商洛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特色,积极探索课外研学项目,让大自然成为科普的“第二课堂”。在当地科协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开展了自然科普、地理遗迹、红色文化等一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张博负责的“丹江湿地研学”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7月,张博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任教,2022年3月他第一次参与到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中。就是这样一名“科普新人”,却出色地完成了“面面观蚕”“丹江湿地研学”等项目的策划与开展。

丹江湿地研学的主要内容是观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望远镜不足的问题。为此,张博通过自己的项目经费购买了4台望远镜,加上生物学院自有的两台和学校科技处专门购买的6台,一共有12台望远镜,基本满足了50名学生的使用需求。

“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很开心。”回想起当时孩子们看到鸟的场景,张博有种发自内心的骄傲。“用眼睛看到的和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别提小孩子,我们这些大人也都非常激动。”据张博回忆,观鸟结束后,很多孩子都守着望远镜不愿意离开。

正是在这场活动上,周王毅认识了4种动物。“有绿嘴鸭、小pì tī,还有两种动物我名字记不起来,但给我看图片,我就能想起来……”电话那头,周王毅激动地向记者说着在丹江研学的收获。

丹江湿地研学打响了“把学生带出大山做科普”的第一枪,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还利用地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出生物多样性识别、地理遗迹探寻等主题研学项目,丰富了科普活动的形式。

前几天,张博又自掏腰包购买了10台望远镜。“我想把自然科普这方面的活动持续做下去。”他说。

希望把科普带回家乡惠及更多乡村孩子

谁来科普?把专家教授都带到乡村学校去。科普资源带不走怎么办?那就把乡村学校的学生接到大山外研习。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可以转。

根据中国科协的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商洛学院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的科技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1425人,惠及学生人数已经达到5万人。仅2022年8月获批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以来,便有1万余名学生接受了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教育。

数万名受惠学生背后,是这一项目全体师生的努力和付出。新冠疫情期间,线下科普活动被迫暂停,但付佳乐等人并未就此停止科普的脚步。

“我们开设了空中科技馆,通过视频课程的方式给乡村学校的孩子带去科学知识,还成功连线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扎那村小学。”付佳乐学的是化学专业,所以她主要负责化学知识科普视频的录制。也是通过录制视频课,付佳乐第一次把科普带回了她家乡的学校。她的愿望实现了。

2022年,在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打造了云端科普讲堂,先后制作了33个科普视频,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热点问题。

“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盼望着流动科技馆能再来学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校长周眈宏对记者说。2019年,周眈宏从丹凤县商镇中学来到北赵川九年制学校,看到山里学生那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有了在校内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的想法,“我想让孩子也能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

2019年12月,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第一次来到北赵川九年制学校,科技兴趣小组也借势组建起来。随后3年,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先后两次来到北赵川九年制学校,参加科技兴趣小组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科技兴趣小组里有18名学生,其中有12人是受流动科技馆的影响才进来的,同学们非常喜欢科技活动,许多孩子参加省市县科技创新大赛,也多次获奖。”周眈宏说。

周王毅所在的寺坪中学有一所农村科技馆,虽然只有24件展品,但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会经常来这里参观体验。寺坪中学校长彭家卫非常期待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能经常来学校,“希望他们能多与学生互动,带来一些课本以外、科技馆没有的,更新鲜、更前沿的科学知识。”

但对多数学校而言,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只去过一次,没有机会跟踪观察学生们的成长与变化。对此,杨琳心里有些遗憾。“希望能让孩子们不止一次见到我们,也希望能常态化地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活动。”杨琳说。

还有很多乡村学校在等待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的到来。尽管已经工作,杨化俊依然没有忘记跟着流动科技馆上山下乡的日子。“如果还有机会参加科普活动,我会第一时间报名。”

同时,杨化俊还有一个没有完成的愿望,那就是把流动科技馆带到他读小学的地方。“我还想把科普带回家乡,惠及更多乡村孩子。”他说。(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

回顶部